最近读高晓松的一篇长文,题目叫《李咏不是死于癌症》。因为很爱李咏的节目,对李咏总是有种说不出的爱戴,于是对这篇文章我特别的读了起来。结果我看到的是大量罗列欧洲的生活方式和中国是怎么怎么的不同,人家没有压力,人家看得很远,人家的心态里从来不会被钱压垮。而中国人的心态里无论有多少钱都无法放松下来,舒服下来,不得病才乖呢。
文章最后有个结论,我很欣赏:
一辈子忙忙碌碌,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呢?什么才是真正最终的追求目标?没有幸福,没有健康,那些所谓的物质和金钱,又有何意义。中国人总以为,有钱才可以买的来生活品质。然而,生活品质不是用昂贵的东西堆砌出来的物质,而是通过观察、感受、体验、实践,而演变出的一种生活态度。“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松浦弥太郎认为:“最好的用钱之道,是把钱浪费在丰富个人体验和感受上。”因为钱是可以储存的,而时间是不能储存的,你怎么花时间,决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质量。
好文章就是有共鸣。正如别人喜欢看风景,画风景,别人喜欢美丽的,画美丽的,我也喜欢看美的,但当我经历人生中太多不容易的人、苦逼的人、冷冷的普通人后,我发现在别人看来“丑陋”人的画像却能打动我,因为这更真实、更能让我明白人的不完美,比完美更值得肯定。
廖邦铭作品《他者06》
人其实很普通,不要去追求那些美丽而短暂的东西。面对现实活在当下,看常人之不常,看普通中的不普通,才能体会鲜活的滋味。这是我在审丑中体验到和感受到的。
有人说:你是自卑的。当把你自己的人生置于普通与丑陋之上,你才能过得开心,这是多么自卑的表现。
我说:不要通过我简单的话语一二句,就给我这样的结论。我已把这位艺术家请到我们的艺术私享会的现场,你来体验:为什么他这样画,而我为什么喜欢?面对面的交流,面对面的沟通,比用文字更鲜活,更符合一种生活方式,更是用你的时间甚至金钱做一次与众不同的生活体验与感悟生活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