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朋友喜欢我的坛坛罐罐,我很高兴。她们是瓷,是china。确认的讲,她们属于中国陶瓷中的极品,是中国最具盛名一个瓷种----钧瓷。
钧瓷,对于喜欢陶瓷的老一辈人,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她的盛名,源于宋代,是当代"五大官窑"之一。有许多钧瓷迷,会将钧瓷排在五大官窑之首。而我因为读这部分史料的时候,习惯了"汝、官、哥、钧、定"这样的记忆顺序,所以从未将我最喜欢的钧瓷排列在第一位给朋友们介绍。
其实,谁是第一无所谓,重要的是谁会在人的心目中为最好就可以了。 我收藏的钧瓷,都属于钧瓷的现代作品。如果有朋友第一次看到这样的作品,并会喜欢她,我认为是因为她们那各种各样美丽的纹路、美丽的变化、美丽的色彩,以及各种各样美丽的感觉,将朋友们深深吸引住了。
钧瓷,在传统陶瓷文化中,最具魅力,也是我最最喜欢的是:她那周身可以具有最深邃的开片美。而那些小小的开片,还会在不同时期,再次绽裂,并发出清脆而甘甜的开片声。每次,当我注视那些开片,并回想自己曾经听到的开片声,我就会久久不能自给。对于陶瓷上的开片,并不是只有钧瓷有,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对钧瓷的开片情有独钟。而最后,我找到了答案:钧瓷的开片最自然。
许多朋友都曾经告诉我:我非常喜欢看陶瓷的开片,可我不知道到底为什么。我告诉朋友们,请您看看您的手心,当您看到您手上的纹路时,会不会想到陶瓷上的开片。手上的每一个碎纹,可以深深的代表每个人的沧桑史,那么陶瓷上的每一个开片纹,同样代表了她在火中炼狱,火中升华为美丽陶瓷的那种痛苦经历。当她们从火中诞生,并开始在世间广为流传的时候,她们又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一旦人经历了一次痛苦,人的手纹会变化。那么陶瓷也一样,她会在各种应力的不断撞击下,最终形成了应力释放的痕迹。所以,"钧如人",是我对朋友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钧瓷,另一个最大魅力,也是钧瓷之所以经历1000多年而始终站在陶瓷最高峰的原因是"钧瓷的窑变美"。窑变,是指在陶瓷坯胎上的那层釉,会在窑火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说道"变化",就会有好、有坏;就会有人力所无法控制的地方。否则,就称不上"变"了。为此,对于钧瓷的窑变有这样一句名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在古代当人们制做陶瓷的技术,发生变化、发生改变的时候,陶瓷匠人们却未将那些在窑火中产生变化的陶瓷视为正常,而是将那些不能达到自己设计目标的作品,视为"异类"、"坏东西"而砸得粉碎。于是乎,保守的思想让钧瓷的产生年代整整退后了近2500年。否则,在3500年前中国的瓷器诞生时,就可以将"窑变"现象定为是一种正常了。好在,到了中国的隋唐时代,开放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于是钧瓷的变化才被更多的人所注视并开始喜爱。发展到了宋代,是宋徽宗将钧瓷指定为"官窑瓷器",民间将不允许再生产及制造,并明确制定:一年只能生产36件精品进宫,其余的全部砸碎、淹没,不得将一个碎片传入民间。为此,钧瓷的另一类名言在后代中再次广为流传:黄金有价钧无价;家有万贯家财,不如钧瓷一片。
从现代价值观来讲,钧瓷的历史地位是在不断发展中,不断被各类人群所重视起来的。可在人们不断重视的过程中,人人都想得到它的心理,产生了对钧瓷发展的另一种影响。我将这种影响称为是两极分化现象的负面影响。为追求完美的"窑变",不惜成本,而最终炒作现象的不断出现,使钧瓷高高在上,平民需仰视再仰视,到最后平民只好用:不看为好了地心态远离钧瓷。乃至发展到了今天,非陶瓷业内人士,非老者,已经很少知晓钧瓷了。而另一面,在钧瓷的产地,因为前来看钧瓷、找钧瓷、收藏钧瓷的人们,已经失去了对钧瓷作品的深度理解,从而长时间停留在对钧瓷历史性价值的演绎故事中不能自拔,于是,钧瓷的本体价值被无限制地夸大。最终,以次充好的现象大量存在,乃至造成了许多了解钧瓷、热爱钧瓷人士的极度反感。
经过对这些现状的不断反思,我终于决定将我的坛坛罐罐放到网上。一种希望是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年轻人欣赏并理解钧瓷的美。一种希望是能通过我的文字,将中国钧瓷精髓传播出去。更深的一种希望是告诉大家这些坛坛罐罐是中国所特有的陶瓷艺术文化,而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思想的真情流露。
坛坛罐罐看似简单,其寓意非凡。坛坛罐罐看似美丽,其价值非凡。坛坛罐罐如能撩拨人心,其特殊的魅力将无人可当。
作者:严颉
严颉知行馆是一家经营艺术品,主推当代艺术家的艺术经纪公司,打破传统的线下销售,寻找与客户对话的更佳方式,让艺术家的艺术思维被人读懂,打响艺术家知名度,让作品获得更多艺术品收藏家认可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