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颉知行馆

藏品 艺术家

当代艺术大咖谈
我还没有看到中国哪个艺术家这么敏感地对词语作出视觉的表达|杨卫
来源: 时间:2021-05-21

杨卫在2021年4月17日“硬核攻坚——廖邦铭个展研讨会”上的重要发言:

我和老廖认识比较早,算起来有近30年了。刚认他时他主要是画画,而且画得非常好,算是很地道的学院派。但是他这个人的性格跟许多艺术家不太一样,他喜欢阅读、喜欢沉思,很多艺术家通过画面能够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但老廖不行,他虽然画得好,但画画却解决不了他的问题。这个可能正是老廖的问题,所以他的作品始终有点纠结。

我的印象是,老廖当年的作品是属于四川美院的风格,很纠结、很拧巴,跟川美的忻海洲、赵能智等人的风格较为接近,而且他们年龄也差不多。但是老廖又不同于忻海洲、赵能智他们,老廖的“纠结”就是他的性格,画面似乎解决不了他的这种心理纠结,他有很多的思考需要通过别的渠道释放。可惜90年代的时候大家的媒介意识还没有打开,大都是停留在架上绘画中进行探索,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当时如果有艺术家用别的媒介做作品,人们都会质疑,他怎么能这么搞?那时候老廖虽然有很多想法,但还困在架上绘画的观念中,所以他很纠结当,我印象中整个90年代他都很纠结,后来到了宋庄有一段时间也很纠结。

大概是1999年左右,我策划过一个题为“在城市中”的展览,老廖参加了我的展览,他也是我当时重点推出的艺术家。但是很遗憾,从那个以后,老廖就基本上放下自己的绘画探索了,而是将注意力转向了观念艺术。

这之后我们的交往变少了,就像春辰兄刚才说的,这之后老廖转向了思考,也写了不少文章,虽然我们没有什么交往,但常在吴鸿主持的网站上看到老廖的文章,了解了他的思想动态。我知道老廖一直在思考一些很艰深的问题,同时也敏感到这个时代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他的思考不是在共识性的语境里,而是以一种极为个人的角度切入,所以他的文章显得很尖锐。

这期间我只看到老廖的文章,并未看到他的作品,今天来这里看到老廖的作品我还是很惊讶,没想到他这些年做了这么多好作品。这些年老廖露脸的机会很少,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也希望借助于今天这个展览大家关注一下他。我看完这个展览后很有感触,觉得廖邦铭这个人非常敏感。

崩溃的单词

崩溃的单词:传统

崩溃的单词:经典

崩溃的单词:消费

老廖的敏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图像的敏感;二是对词语的敏感。他终于能够把自己的深邃思想用一个简要或者是直接的图像表达出来了。这恐怕是老廖这些年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成果。他过去的文章我看了一些后,就不太看了。因为涉及到一些很艰深的问题,而他又没有把这些艰深的问题转换出来,也就是说没有转换成一个相对直白的语言告诉大家。但当我看了这个展览的作品后,觉得现在的老廖做到了,他已经把他的思想用非常简要的视觉图像传递出来了。比如他的作品“打开”、“拿捏”、 “点到为止”等,都非常直接,又恰到好处。

廖邦铭的作品似乎都涉及到“关系”。如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的关系,自然与人的关系,词语之间关系,以及文化关系等等,他的作品都有涉猎。其实,词语就是一种关系,一个单独的字无法生成意义,必须要形成词组,将词组连接起来才能产生思想。老廖这个展览上的作品把他长期以来对词语的思考跟视觉图像做了一个很好的连接。如果说他之前主要是在思考,那么现在他终于可以将自己的思考转换成视觉图像了,应该说这是老廖越出的一大步。春辰兄的这个展览前言写得非常好,对老廖进行了一个很好的概括,他就是这么一个人,不像有的画家通过画画就可以释放自己,老廖不是,他始终有纠结。所以,他放下绘画转而开始思考艺术问题,而这个展览上的作品则是一个很好的转换,是将他长期以来的思考转换成了直接的图像表达。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是廖邦铭近三十年艺术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作为老朋友我要祝贺老廖,也希望他的这个展览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可以说,老廖这个展览上的作品,通过简要的视觉形式把一些很深刻的问题揭示了出来,并对准某些概念打开了词语的想象。我认为要做到这点,需要艺术的智慧。高岭前阵子还谈论过杨福东在90年代做的一件作品,就是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拿着一块砖头不知要向何处扔,名叫《最后一个知识分子》。类似这样的作品我觉得都非常直接,但又饱含深意,简单明了地把一个时代的情绪表达出来了。老廖的作品也有类似倾向,作品语言非常精炼,而且故意搞得很简陋,就像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偶然场景,但是寓意很深。只是可惜作品少了点,我很希望老廖能有更多这样的作品出来,将来有机会再专门做一个这样的展览。

如果能够集中展示出来,那就太独特了!说实话,现在我还没有看到中国哪个艺术家这么敏感地对词语作出视觉的表达。老廖在坚持做,并有了很好的拓展。我特别欣赏老廖这种“简陋的语言”,非常直接,就像骂娘一样“去你妈的”,一下子就到位了,比任何词语都有力量。老廖的作品有这种感觉,直接但又恰如其分。好作品就需要这么一种感觉,说不到点没意思,把话说透了也没有意思,就是需要点到为止。

应该说,老廖能出这些成果,得益于他长期的思考。老廖是一个思考型艺术家,其实艺术家有很多类型,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疯疯癫癫,有的井井有条,而老廖则是偏于理性,喜欢沉思。另外,他这个人不太主动,不太主动地参与美术界的活动,这也是他长期被忽略的原因。所以,这个展览我觉得非常重要,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走近老廖,了解他的艺术。研讨会刚开始时,老廖拿了一个听诊器来听我们,现在轮到我们来听他了,对他进行解剖,作为一个案例来分析,非常有意义。


作者:杨卫

编辑:张小玉

点到为止(1)

严颉知行馆是一家经营艺术品,主推当代艺术家的艺术经纪公司,打破传统的线下销售,寻找与客户对话的更佳方式,让艺术家的艺术思维被人读懂,打响艺术家知名度,让作品获得更多艺术品收藏家的认可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