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在2021年4月17日“硬核攻坚——廖邦铭个展研讨会”上的重要发言:
今天我们先不谈廖邦铭,因为今天现场的这个环境来了好多人,我就先谈“环境”和“听众”。有一些人看来是黄严颉黄总的朋友和搭档,大家都参加了现在的研讨会,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同时,这样一个空间又是段延安联系、提供的,所以,今天的研讨会就形成了多种因素或者说多方人士关心和参与的场域,这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我们知道廖邦铭是美术科班出身,学画画的,但是他的作品里边跟绘画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跟视觉有关系。这一点,我要强调一下。
我这是第一次实际参与廖邦铭的一个艺术活动。来到现场,看到这么多新老朋友,感受到黄总一直很注重艺术跟现实、跟普通人,跟无论是高净值人群还是跟美术界之外的人群的嫁接和沟通,现在看来,她成功了,她成功地将艺术引入到一个更大的广泛的公共交流场域。这里面信息量很大。
大家因为艺术而走到了一起。可是艺术在哪儿呢?艺术,我想大部分人觉得艺术是墙上的东西,可是今天的现场没有看到绘画,就看到投影,没有看到一张画、没有看到一个画框,这与人们一般理解的绘画、美术等概念,差距是很大的。所以,这就涉及到关于什么是艺术。
既然讲艺术应该是视觉艺术,接下来要讨论的是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有很多种形态,绘画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部分。像廖邦铭这些东西,无论是投影,统称影像艺术、架上装置。
关于廖邦铭的艺术,刚才杨卫讲的挺好的。廖邦铭首先是极其不像个画家,他的特点就是写作,整天在写东西。
有不少艺术家在写文章,微信上很多都是他们写的文章。廖邦铭采取的艺术形式是多元的,他的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写作是、影像是、绘画是,甚至于他的思考本身也是。今天这里展示的只是一个部分。
廖邦铭艺术的特点是把自己的思考落实在视觉化过程中间,刚才讲到“拿捏”、“揭开”这些动作,因为你用“揭开”、“收放”两个字,如果不用每一个小视频、每一个动作的视频,别说一般人,就是我们这样的专业人士,有多少人能够去理解廖邦铭呢,能够接近你的呢?幸好你在影像作品中加了“揭开”两个字,如果不加类似这样的文字,一个揭开的动作,即便有一万个小屏幕放在展厅里播放,又会怎么样?
我的意思是说,这些影像、这些行为做了,影像也在,但是它们作为分享和交流的载体,要想在观众里形成一种共识或者便捷,会存在问题。为什么?因为影像也好、图像也好、视觉形象也好,它是一个多义性或者是歧义性的,这里边带出文字的作用,词与物或者是文字与图像的关系。没有图像,光一个词“高岭”,是什么呢?只是指代我这个高级动物,“高岭”是字,而我的肉身,则是物。高岭的存在,对于瞎子来说只是一个物,在瞎子那里没有象。只有健全的纯真之眼,我才既是一个物又是一个象,这是词与物和象的关系。
词与象、词与物的关系,在廖邦铭的这次展览中,集中得到体现。但是,有关这方面的思考和创作,廖邦铭又不是第一个人,做词与象的关系,这些年来有不少人出现。
廖邦铭从艺术本身来讲“揭开”、“拿捏”,观看展览后,我的理解是,词、物、象三者的关系,要更加强化。强化有很多种方式,当然你的图像里日常生活的元素比较多,比如拉开电脑的折叠板或者是揭开一个盖。当然也有一些是专门的构思和创作,比如专门用红的背景布来烘托不同的手势。这是一种主观的预设。在我看来,展品中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景象是表达了你的思考,但是“思考”的强度怎样才能更好?作品毕竟是视觉、影像的东西,它们怎么更突出、更强化,包括展览布置和设计方面,这些方面还是有很多功课要去做的。
我本人更欣赏你在展厅正中央的投影画面和文字,即充满诗意的“我把自己高高举起”,这个挺有意思的,今天需要诗意和崇高的东西。我甚至觉得,在“我把自己高高举起”这几个字面前,你举个自己姓名的牌子都不用了,就一句话就挺好。一个展览不需要丰富的词汇,不需要如你所说的塌了升起来,一阴一阳,一降一升,凹凸不平,阴阳和合而成为一种什么东西。这些都似乎没有必要,展厅里展示的“我把自己高高举起,某年某月某日”,这就挺好。
你这句话的文字力量,丝毫不比俞心樵的“飘洋过海来看你”诗句弱,一句话迷倒一片人就可以了。文字的力量就是这样的。有的时候文字抓住了,有的时候图像也有了,但是文字和图像之间组合起来,上面有一些关系没有足够强化。有的时候文字可以单独使用,单独使用文字也是一种艺术,还有图像也可以单独使用,当然图像单独使用容易产生歧义性,但是也没有关系,比如杨福东的那个早年成名的摄影作品,不写“知识分子”几个字,会更棒。我们试想想,就杨福东一张照片,西装革履站在那儿,拎着包,站在浦东的大街上,不用解释“最后的知识分子”就足够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了。所以图像要单纯直接,图像的直接性、文字的穿透力和联想性都很好。可是,文字和图像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反而是最难的。因为有互相参照了,有时就会在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的时候,也可能就互相抵消了。中国的诗书画印相得益彰,变成画面有四美。实际上四美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反而对艺术家是更大的挑战。
这次展览,有了影像、有了文字,但我认为你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做,没有达到一种很好的完美的更有力量的结合,反而不如“我将自己高高举起”这样一句话四两拨千斤。这个展厅就这句话我记住了,我今天来的最大收获是“我将自己高高举起”。
作者:高岭
编辑:张小玉
严颉知行馆是一家经营艺术品,主推当代艺术家的艺术经纪公司,打破传统的线下销售,寻找与客户对话的更佳方式,让艺术家的艺术思维被人读懂,打响艺术家知名度,让作品获得更多艺术品收藏家的认可与关注。